超微气泡增氧灌溉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
发布时间:2012/8/7 13:22:43  发布人admin

        稻田土壤的通气状况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。超微气泡技术是利用超微气泡发生装置进行水处理,处理后的水中富含直径小于3 m的气泡,可以使水中溶解氧含量超过氧气在水中的饱和溶解量,目前有关超微气泡水的研究,主要是利用该技术处理污染水域和废水处理引,有关超微气泡技术在水稻灌溉上的应用还未见报道。

1 材料与方法

        供试材料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品种,杂交籼稻为国稻6号、两优培九,常规粳稻为秀水09。2007年用秀水O9和国稻6号品种,2008年用秀水O9和两优培九品种。试验于2007年和2008年单季稻生长季节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进行。该田前作冬闲,青紫泥土,肥力中等偏上。试验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,3次重复。

       普通水处理(CK)直接用河水进行灌溉;超微气泡水处理(A),在试验田灌溉水入口处挖2 m×2 m×2 m的坑,将超微气泡发生系统放置在坑中进行水分处理,每次灌溉前将机器打开预处理30 min以上,然后普通水流入超微气泡处理坑进行处理,坑中经过超微气泡处理的水同时从坑的中下部流出进行灌溉,此后边处理边灌溉,直到全部灌好为止。

        试验于5月24日播种,6月25日移栽,移栽规格杂交籼稻为30 cm×20 cm,常规粳稻为2O cmX 20 cm,小区面积41.6 m 。筑埂并包塑料膜隔离小区。各处理肥料用量为,N为150 kg/hm ,按6:3:1分基肥、分蘖肥和穗肥3次施用,基肥为复合肥450 kg/hm。(N :P:K一14:16:15),追肥为尿素;P2 O5为72kg/hm ,全做基肥使用;K20为120 kg/hm ,钾肥余下部分在穗肥时施用氯化钾(60%  K2O),施后耥田,并保持浅水层。灌溉方式为间歇灌溉,病虫草害及其他田间管理同当地丰产田。在各生育阶段取样并调查分蘖动态、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,观察并记录水稻生长发育动态,收获时测定各项产量结构指标。

的优势始于幼穗分化期,随着生育进程而增大,在齐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优势尤为明显。而且增氧灌溉下的收获指数也较CK略高,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
 

2.5 增氧灌溉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

      由表2可见,在2年的试验中,3个品种在增氧灌溉下的实收单产均显著高于CK。从产量构成因素看,增氧灌溉各品种的有效穗数均比CK有显著增加;3个品种的群体颖花量在增氧灌溉下均比也显著高于CK;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在增氧灌溉下的增加幅度较小,未达显著水平。增氧灌溉下水稻每穗粒数和CK相当或略有降低,其中秀水O9的降低幅度较大。可见增氧灌溉主要是增加了有效穗数而形成群体颖花量的优势,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实率,稳定千粒重最终实现产量显著增加。

 

3 结 论

      与普通灌溉水对照相比,增氧灌溉处理优化了稻田土壤的水气状况,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和对水分、养分的吸收,大大促进了分蘖的早发快长,表现出较高的分蘖发生速率和分蘖盛期后相对缓慢的分蘖消亡率。增氧灌溉提高了齐穗期叶面积指数,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群体光合生产能力,从而表现出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多、结实率高、千粒重大的特点。这说明增氧灌溉下籽粒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分蘖发生早,成穗率高,叶面积指数高,干物质积累多等特点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《灌溉排水学报》

↑上一页:超微气泡对铜酞青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↓下一页:增氧灌溉可延缓水稻后期衰老
首页  |  公司简介  |  新闻中心  |  产品中心  |  工程案例 视频中心  |  技术文献  |  在线留言  |  联系我们
滇ICP备12000576号-1